季札豫让赞

by admin

始吾心已许之,岂以死倍吾心哉!——《史记·吴太伯世家》

看到标题,你一定觉得很奇怪,季札和豫让,一个是吴国的公子,一个是晋国的刺客。这两个八杆子打不着、相隔近百年的人,我为什么会把他们写在一起?

可能是因为年代的久远而产生的神秘色彩,也可能是时间会给人注入特殊的基因,每个时代的人都或多或少有着相似的特点,让我们津津乐道,甚至无限遐想,比如两汉人的忧郁,魏晋人的狂放,唐朝人的风流,宋代人的闷骚,还有明清人的蛋疼。俗话说,春秋战国多奇人奇事,这可能是当时混乱的政治格局所造,或许是文明形成不久带给人的幼稚。似乎越是古老的人物事迹越能给我们带来震撼和感动。在《史记》中,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季札和豫让这两个人,他们似乎没有任何关联,但这并未影响我被他们感动而把他们写在一起的冲动。

季札的事迹记载在《吴太伯世家》中。季札是吴王寿梦的儿子,寿梦有四子:诸樊、余祭、余眛、季札,其中数小儿子季札最贤能。寿梦想传位季札,季札推让,于是传位给长子诸樊。诸樊继位后要立季札为诸君,但季札认为废子立弟不合圣理,于是跑到乡下种地,躲了起来。诸樊临死时,把君位传给弟弟余祭,让他接着传给弟弟,直到传给季札为止,以此来完成寿梦的遗愿。后来季札被封在延陵,人们称他为延陵季子。

吴王余祭去世时把王位传给余眛,余眛去世时要把王位传给季子,不料季子不想继位,又逃跑了,吴国人没办法,只好让余眛的儿子僚继位。公子光是诸樊的儿子,他认为季子不肯继位,按理说该继承王位的是他,而不是王僚,这就有了专诸刺王僚的故事,后来公子光弑君继位后就是大名鼎鼎的吴王阖闾,这都是后话。

不光低调、淡泊,季子还用他渊博的学识博得了太史公的赏识,使其不吝惜笔墨来描写他。在《吴太伯世家》中,还记载着“季子观周乐”的故事,再往前追溯的话,这件事更早被记载在《左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中。

吴王派季子访问鲁国,季子想要欣赏一下周朝的音乐。鲁国的乐工为他演奏《周南》和《召南》,周公旦和召公奭是周王室的宗亲,周武王的两大辅臣,被封到鲁国和燕国。季子听完这两部诗乐后说:“美啊,这就是帝王的基业啊,虽然未能尽善,但能听出王室勤劳而没有怨念。”

乐工又演奏《邶风》、《鄘风》和《卫风》,邶鄘卫三国封给武王的三个弟弟管叔、蔡叔、霍叔,来监督纣王的儿子武庚,后来这三国作乱,周公杀管叔,流放蔡叔,把这三国合并为卫,封给康叔。季子听了这三国的音乐说:“美啊,深沉啊,虽然饱受坎坷而不陷于困顿颓唐,听说这是康叔、武公的德行啊,这是《卫风》吧?”

乐工又演奏《王风》,季子说:“美啊,从乐声中听出宗周陨灭,忧思不尽,而有先王遗风,故不畏惧,这是周王室东迁后的诗吧?”

乐工演唱《齐风》,季子说:“美啊,弘大深远,有泱泱大国之风,曲调中有东海的气息,这是姜太公的遗风吧!”

乐工演奏《秦风》,季子说:“这是华夏的音调,既然有华夏的音调,国家必然会强大,强大到一定程度,大概会占有周朝的旧地吧?”乐工还演奏了很多诗经的音乐,季子尽知其详。

单凭上面的记载,就能知道季子的高风亮节、才华横溢,但最让我感动的是他挂剑的故事。季子出使诸国,到了徐国,徐国的国君很喜欢季子的宝剑,但嘴里没敢说。季子心里也明白徐君之意,但因为还要到中原各国出使,就没把宝剑献给徐君。等到出使归来又经过徐国,徐君已死,季子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坟头的树上才离开。侍从说:“徐君已死,那宝剑还给谁啊?”季子说:“不对,当初我内心已经答应了他,怎么能因为他已死就违背了自己的心愿呢?”(“不然。始吾心已许之,岂以死倍吾心哉!”)

太史公在《吴太伯世家》的最后说:“延陵季子之仁心,慕义无穷,见微而知清浊。呜呼,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!”这样心怀仁爱,向慕道义,见多识广而有博学多才的君子,多让人向往啊。所以,我在给一个人写的诗中写了这么两句:“仰季子之博义兮,闻诗乐而知古今”。

季子观周乐后大概七八十年才有了豫让的故事,记载在《刺客列传》里。

豫让是晋国人,原先曾作过范、中行两家的家臣,但都得不到重用,后来侍奉智伯,才受到尊崇重用。智伯灭了范氏、中行氏两家,接着又率领魏桓子、韩康子围攻赵襄子,赵襄子暗中联合韩魏两家反攻智伯,灭了智家,瓜分了他的土地,这就是赵韩魏三家分晋的故事。

智伯被灭后,豫让逃到深山中,说:“士为知己者死,女为悦己者容,我一定要为智伯报仇,以报答他的知遇之恩!”于是他更名改姓,把自己伪装成受刑的人,到赵襄子的宫中刷厕所,找机会行刺。赵襄子上厕所的时候突然心中一悸(可见攒人品的重要性),让人审问刷厕所的人,果然发现是豫让,还在衣服里藏了刀。豫让一看事情败露,大义凛然地说:“我是来为智伯报仇的!”。赵襄子的手下要杀豫让,赵襄子拦住说:“算了吧,这是个有情义的人,我躲他远点就好了。而且智伯死了没有后人,他的家臣却要为他报仇,这是天下少有的贤人啊。”于是就把他放了。

哪知豫让并不迷途知返,没过多久,他把漆涂在身上让皮肤疮肿,吞炭让声音变哑,改换了形容,在街上行乞,连他老婆也认不出他了。有个朋友认出了他,问他:“这不是豫让么?”豫让回答说是我。他的朋友哭着说:“凭你的才华,做赵襄子的家臣不成问题啊,而且他肯定会重用亲近你,到时候想报仇不是很容易么?又何必搞成这副鬼样子呢。”豫让说:“既然侍奉一个人,而又打算杀他,这就是怀着异心侍奉君主。我虽然搞成这鬼样子很痛苦,但我这样做就是为了让今后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君主的人感到羞愧!”(“然所以为此者,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。”)

后来赵襄子出行,豫让埋伏在襄子必经的一座桥下。襄子骑马到那座桥前,突然马受惊了(再次说明攒人品的重要性),襄子说:“肯定又是豫让。”于是让人搜查,果然抓住了豫让。襄子大怒,对豫让说:“你不是也侍奉过范氏和中行氏两家么?他们被智伯灭了也没见你为他们报仇,反而成了智伯的家臣,为啥我灭了智伯你就要找我来寻仇?”

豫让说:“我侍奉范氏和中行氏的时候,他们只把我当普通人看待,所以我用普通人的方式报答他们,而我侍奉智伯的时候,他把我当国士看待,所以我要以国士的方式报答他。”

襄子听了渭然长叹,感动得内牛满面:“豫让啊豫让,你为智伯所做的已算成名了;我宽恕你,也已经足够了。你该为自己做个打算,我不会再放你了。”

豫让说:“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埋没别人的美名,而忠臣也会为了美名去死。您上次赦免了我,普天之下都称赞您的贤明。今天我是死路一条,请您把您的衣服赐给我,我要刺它几下,算是为智伯报仇,也就死而无憾了。我不敢奢望您能答应我的要求,但也要冒昧说出我的心意。”

襄子听了他这番话,把自己的衣服给了他,豫让拔出宝剑跳起来刺它,说:“我在九泉之下也可以报答智伯了!”说完就伏剑自杀。赵国人听了豫让的死讯无不为他流泪。

读了季子和豫让的故事,不禁感到震撼。其实不光这两人,有很多古人,当读到他们的故事时,就会感到这样的人物事迹只可能在完全理想的情况下发生,而在现实社会中怎么会有呢?现在,有多少人会像季子一样因为“始吾心已许之”而即便跨越生死也不违背自己当初的心愿?有多少人会像豫让一样执着地坚持一件事,哪怕明知道要失败,哪怕要经受巨大的痛苦?“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,虽不能至,心向往之”,我不敢自比古人,只能通过这篇文章来表达他们在我心里引起的共鸣。

话说,和现在相反,在中学时,我对文学极其反感。但每次背诵课文、古文,我总是最快的人,往往读上几遍便能背出来,然后被老师叫起来当在全班同学面前背诵,好不风光。现在我试着把“季札观周乐”背诵下来,尝试了几次就打了退堂鼓。可见,缺少了装逼这个推动力,学习的效率会降低很多。